欧阳辉深度解析: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索之路
不良资产证券化并非点金石,它无法本质上改善不良资产的质量,对于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,依然潜藏着巨大的风险。
在信贷长期宽松的背景下,不良贷款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大隐患。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,银行体系内积聚的风险也在逐步升高,因此,探索资产证券化等非常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关键。
资产证券化,就是将不良资产打包成资产池,经过信用增强后,依据资产池的预期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新证券的过程。这一方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,曾有效地缓解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。
然而,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是有限的。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,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资产证券化只是改变了资产的所有权,而无法提升资产的质量。不良资产就像一个腐坏的苹果,即使被切割、分类,可食用的部分被投资者分食,剩下的部分仍然需要留在发行机构和其他增信机构手中。
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,通常承担了部分不良贷款的损失,同时,作为发起机构和次级债券的购买者,为优先级证券投资者提供保障。然而,优先级债券的主要买家是谁呢?过去的数据显示,商业银行曾是优先级债券的主要投资者,这无疑是一种风险。
首先,即使是优先级证券,其基础资产仍然是不良贷款,不良资产证券化无法改变这一事实。其次,优先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并非绝对安全,由于基础资产的特殊、市场数据积累不足以及外部变量的不确定,对不良资产支持债券进行准确评级具有很大挑战。再次,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,优先级产品也会遭受损失。
因此,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者,如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,包括基金、保险等。然而,由于高风险、低流动的特,基金和保险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规模有限,难以消化大量的优先级债券。
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,我国需要培育和引入多元化的境内外的专业投资者,包括与专业私营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以及引入合格的境外投资者。
不良贷款问题是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的重大议题,资产证券化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资产证券化并非万能,其本身并不能改变不良资产的素质,对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。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。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本站对其观点、判断保持中立,不保证该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,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,请发送邮件至,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。